维护食品安全有赖社会同力共治
“201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”上月中下旬在各地开展,活动主题为“社会共治,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”,意在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,完善社会管理手段,构建群防群控的“共同体”,齐心协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,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者和受益者。
随着《食品安全法》、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食品安全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并得到有效实施,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呈现稳定向好发展的态势,制约食品安全水平的复杂因素仍在增加。保障食品安全既是一项责任重大、十分紧迫的工作,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、扎实推进的艰巨任务。只有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、理性制衡、有序参与、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,才能不断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,才能不断巩固食品安全的微观主体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。 食以安为要,食以安为本。当人类社会逐步远离饥饿与战争,还有什么比食品安全更重要?对健康的承诺、对生命的尊重,应该成为食品生产与供应者遵循的铁纪钢律、基本理念;任何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责任人,都应该受到谴责、受到惩罚。 笔者认为,看清各类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的来龙去脉,条分缕析危害发生的复杂因素,才有利于科学理性应对、实施有效监管、社会同力共治。
第一,从农产品生产环节说起。农产品生产是食品的最重要源头,近年来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坚持统筹农产品总量平衡、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,紧紧围绕两个“努力确保”的目标,全面强化执法监管和推进农业标准化,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稳定、逐步向好。但同时要看到,由于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的、小规模的经营模式为主,使得生产标准难以统一,极其不便监管;由于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,留在农村的老年农民掌握新技术、新标准的能力较弱;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、基础弱,部分生产者的安全意识不强;由于分散的小农缺乏科学施肥用药意识和能力,容易派生出质量问题。 第二,从食品的流通加工环节说起。我国的食品工业是全球老大,每天生产11亿公斤的食品,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问题概率也不可小觑。流通加工环节过度分散,增加了食品安全控制的复杂性。其一,食品加工的集中度较低,传统工艺与现代制作混杂,地域性、分散性小作坊处处冒烟,各地风味食品以产地为中心并呈扇形扩散。其二,食品产业的加工链虽然不长,但是流通周转链、供应链过长,非经过多次转手、长途转运不能到达百姓餐桌。其三,食品消费以鲜活为主,一些简单加工和运输需要采取保鲜措施。本来就利益微薄的食品生产,还要经过生产、加工、流通的多次利益博弈,质量保障及道德防线经不住利益驱动的冲击。 第三,从食品链条的投入品市场说起。影响食品安全的污染物,是指食品从生产、加工、包装、贮存、运输、销售,直至食用等过程中产生的,或由环境污染带入的化学性危害物质。投入品的使用,关键在于量的控制、时间点的把握;更为关键的是,那些明令禁止的药物或添加剂,一定不能生产使用。那么,苏丹红、孔雀石绿、瘦肉精、神农丹等等这些披着美丽外衣的有毒品是怎样屡屡浸染市场的呢?是一批无良企业、无良商贩受利益驱使,结成了“毒品利益链”;同时从生产、销售再到餐桌的链条上,企业内控、标准制定、质量监督等诸多关口上的防线也屡屡“失守”。 第四,从政府重视和市场监管说起。可以说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,设置那么多机构,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,高度重视食品质量监管;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,更加倚重政府的力量,推行“从地头到餐桌”的全程质量监控。保障食品安全,是需要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共同落实,行业自律和社会他律共同生效,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共同激活,法律、文化、科技、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、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。我国的食品监管体系,还存在主体职责不清、部门分工不明、缺乏配合协调、各类标准打架、盲区盲点较多等现象。监管的体系完善与能力建设需要一个过程,且这个过程与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的时期并存。
第五,从生态环境与道德环境说起。食品安全升级,说明农产品需求升级、生活水平升级。十分令人不安的是,整个生态环境持续恶化,环保部6月4日发布《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,全国地下水质量呈较差级以下的占57.3%,各类工业垃圾及生产生活废水持续流向乡村,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。 健康犹如空气与阳光,受益而不觉,失之则难存。从主观愿望上,食品安全零事故,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“底线”;进一步讲,严禁严打“故意放毒”,应是“底线之底线”。人心不能坏、人性不能恶、人品不能有毒,图财害命的企业或行为,应全民共讨之。
保障食品安全,需要多管齐下、社会共治。寄希望于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加快推进,寄希望于生产者成为硬气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,寄希望于加强信息化、数字化、科学化管理,寄希望于现代食品安全监督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,寄希望于生态环境的好转而不是持续恶化,寄希望于社会分工细化的同时人的社会意识得到强化,寄希望于耕读传家、朴实敦厚的民风在乡村延续,寄希望于社会道德水准提升而不是继续突破底线,寄希望于社会良心和全体国人的自觉。